
昔日蚝岛,今朝楼影,横琴人寿的浮沉与行业之殇
南海之滨,横琴岛。曾几何时,这里遍布着朴实的蚝田,如今,摩天大楼勾勒出繁华的都市天际线。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,80余家寿险公司中,仅有一家将总部扎根于此——横琴人寿。然而,这家备受瞩目的企业,在2024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:亏损3.2亿元,一跃成为行业内新晋的“亏损王”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其大股东华发集团原总经理李光宁近日被立案调查的传闻,为横琴人寿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八年前,保险业的资深人士兰亚东满怀壮志,南下横琴,意欲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,构建一个属于职业经理人的理想国。然而,八年后的今天,他却黯然离场,留下的,是令人扼腕的“一地鸡毛”。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故事,更是在保险业寒冬下,横琴人寿的困境所折射出的,整个中小险企所面临的生存焦虑。
十年风云:从“大跃进”到“最严监管”
故事的开端,要回溯到十年前的2015年。那时的保险业,正值一场资本狂欢的“大跃进”时代,各路资本如同潮水般涌入,似乎人人皆想分一杯羹,成立一家保险公司仿佛成了新的风口。横琴人寿,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。
展开剩余85%成立之初,横琴人寿的筹备团队可谓星光熠熠。五家股东按股均分,每家出资20%,均衡的股权结构,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公司治理典范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他们打破常规,邀请了一位职业经理人——保险业南下老将兰亚东,担任董事长。在那个年代,这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,因为惯例是董事长由大股东自家势力担任,鲜有“外人”能够执掌大权。
兰亚东彼时的心情,或许如同一个长期在大公司隐忍多年的中年人,突然获得了自主创业、掌控乾坤的机会。他甚至放出豪言,提出了“三三”发展计划:第一个三年证明模式可行,第二个三年实现盈利,第三个三年让股东与员工共享回报。一位理想主义者,在南海边陲的小岛上,开启了他的保险创业征程,宛如现实版的《老人与海》,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。
然而,现实的残酷,往往不按剧本上演。
兰亚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“家庭账户、科技驱动、合伙人分销网络”三大战略,试图颠覆传统的保险销售模式,在激烈的红海市场中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。然而,理想的光芒在照进现实的刹那,总是显得如此刺眼。
2017年,保险业迎来史上最严监管,“保险姓保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那些原本寄望于依靠高预定利率产品快速扩张规模的中小公司,顿时陷入了措手不及的境地。雪上加霜的是,随后的疫情冲击,更是将整个行业推入了艰难的转型阵痛期。
横琴人寿也未能幸免。其理想中的个险渠道始终未能有效拓展,13个月保费继续率仅为27%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为了弥补销售的不足,公司不得不转向银保渠道的“捷径”,到2019年,银保趸交业务占比高达81%。这好比一位立志打造高级定制服装的裁缝,最终却不得不沦为批发市场售卖成衣,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,令人扼腕。
投资“踩雷”与股东“变局”
更致命的是,在投资端,横琴人寿也遭遇了“黑天鹅”。
为了覆盖高昂的负债成本,横琴人寿被迫在投资上“剑走偏锋”,将目光投向了风险较高的领域。华信国际、华夏幸福、世茂集团……这些名字,无一不与后来的暴雷事件息息相关,成为压垮公司财务的沉重负担。
其中,华夏幸福的案例尤为典型。2018年,华夏幸福尚是环京地区的地产巨头,甚至引入了平安作为战略投资者,一度被视为优质资产。横琴人寿自2019年起,不断加码,累计投资高达约19亿元。然而,2021年,华夏幸福的债务危机爆发,横琴人寿的巨额投资瞬间沦为烫手山芋。截至目前,该笔投资的违约资产本息余额尚有18.5亿元,已计提减值2.87亿元。这种经历,无异于满怀希望地购入“学区房”,却不料第二年学校便迁址,投资的玄妙与风险,在此刻暴露无遗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,就在横琴人寿焦头烂额之际,股东层面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。2022年,华发系的珠海铧创独家增资8.69亿元,持股比例从20%飙升至32.9%,一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。到了2024年,经过新一轮增资,其持股比例更是达到了49%,实际控制权已然易手。
在这期间,据传,华发集团原总经理李光宁对横琴人寿提出了“资金回流”的要求,即要求公司按照持股比例,将资金投资于其指定的项目。这种操作,就好比朋友借钱给你开餐厅,但附加条件是你必须从他那里采购食材。虽然在逻辑上看似合理,但总让人感觉,事情的味道变了。
最终,在2024年4月,兰亚东黯然离场。这位曾经怀揣远大抱负的保险老将,在横琴岛上的创业梦想,就此画上了句号。
行业缩影:中小险企的生存困境与“巴尼时代”
如今的横琴人寿,宛如整个保险行业困境的一个缩影。新任管理层提出了“遵循寿险规律、严控负债成本、实现稳中求进”的经营策略,这番话语朴实而无奈,因为他们所面对的,是一个充满“巴尼特征”的时代。
市场环境变幻莫测,监管政策瞬息万变,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,竞争格局愈发激烈。在这种混沌的环境下,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。疫情的突袭,谁能预料到线下销售的瞬间停摆?资本市场的动荡,谁又能预测到昔日优质资产的突然崩塌?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,谁能想象保险业赖以生存的人口红利竟会如此迅速地消失?这些变化的速度和烈度,早已超出了传统商业逻辑的预判范围,宛如一场游戏规则突然改变,却无人告知新规则的游戏。
究其根本,横琴人寿的困境并非孤例。同期成立的那些中小保险公司,哪个不是在夹缝中艰难求生?传统的“三板斧”——渠道驱动、产品驱动、投资驱动——在新环境下纷纷失灵:渠道成本水涨船高,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,投资风险更是防不胜防。
更为严峻的是,整个行业已进入“存量博弈”阶段,新增市场空间有限,各家公司只能在有限的蛋糕里争夺有限的份额。中小公司在品牌、渠道、资金等方面均不占优势,又拿什么与行业巨头抗衡?这无疑是一场残酷的“饥饿游戏”,资源匮乏,竞争惨烈,弱者只能被无情淘汰。
横琴人寿的故事警示我们,在这个时代,单凭一腔热血和理想情怀已然不足。必须学会适应变化,拥抱不确定性,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寻找秩序。横琴人寿曾经的口号是“让未来可见”,但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,又有谁的未来真正可见?
或许,答案在于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。不再沉湎于对“一劳永逸”商业模式的幻想,不再拘泥于“完美”的战略规划,而是培养快速调整和持续学习的能力。正如兰亚东在离职时所言:“中小寿险公司最后从创新和创业中真正能够走出来的一定是少数。”这或许残酷,但这便是现实。在这个“巴尼时代”,最终能够生存下来的,往往不是最强大的,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。
横琴人寿的故事仍在继续,但它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创业传奇,而是一部关于适应、坚持与转型的现实主义叙事。这,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、最深刻的写照。"
发布于:天津市